山海经是什么意思?

词条 山海经(山海經)

拼音 shān hǎi jīng

注音 ㄕㄢ ㄏㄞˇ ㄐㄧㄥ

山海经是什么意思

山海经
基本解释
  • 书名。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初又有所增删。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部族、物产、草木、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内容多怪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地材料,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 喻指漫无边际的谈说。
  • 指利用山、水资源的措施。
  • -----------------
    国语辞典
    山海经shān hǎi jīngㄕㄢ ㄏㄞˇ ㄐㄧㄥ
    1. 书名。我国古代的地理神话笔记。相传为伯益所撰,但书中多有夏商地名,应成书于周秦之间。今本十八篇,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部族、物产、草木、鸟兽、风俗等,内容多怪诞灵异,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及史地材料。初时被列为地理书籍,清《四库全书》则录入小说家类。

    山海经的其它解释

  •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 山海经的造句

    1、《山海经》中说,西王母有时住昆仑山顶的瑶池近旁,有时住昆仑山西的三危山,运气不好要跑两个地方,昆仑的怪物比较麻烦,强的离谱,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2、育儿是三字经,健身是易筋经,账本是山海经,爱情是无字经,做人一本正经,做事有口无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立地成佛练成九阴真经。国际家庭日快乐!

    3、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

    4、山海经记载,古时候,三危山峰峦叠翠,瀑布飞泄,桃红柳绿,云雾缭绕。

    5、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县委提出,福建念“山海经”,青海念“草木经”,我们正定念“人才经”。

    6、然而最早的说法来自山海经,巴蛇吞象,三年吐骨。

    7、山海经其二。共工不甘撞不周,星辰西北川东南。天命不公族与灭,气荡洪荒冲四方。身虽存之心亦死,是与尔曹赴云灭。

    8、而与之相对的书几右侧,《淮南子》、《山海经》等书却是纤尘不染,这些书卷的许多地方还因为翻动的太多而出现了一些细小的破损。

    9、山海经和镜花缘里都有描写黑色人种的片段肯定是有人去过非洲,唐代还是把黑人称之为“昆仑奴”。

    10、山海经佶屈聱牙,以为怪谈,搜神记牛鬼蛇神,皆为笑柄。

    11、原名叫《歪批山海经》嘛,所谓的原版最早是2013年9月在西安易俗大剧院演的。

    12、并探讨山海经图在国内与近邻日本国的流传与变异。

    13、百山海经记载,古时候,三危山峰峦叠翠,瀑布飞泄,桃红柳绿,云雾缭绕。

    14、国学我没有你那么多研究,但是就说鬼文化吧,中国就比西方完整的多,从《山海经》开始的就不说了,就是这本《聊斋》,也是洋洋大观。

    15、指《山海经》中巴蛇吞象的故事:“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16、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神异经》中,多有关于法力无边的神仙,千奇百怪的妖鬼,美轮美奂的洞天福地,引人神往的不死之药的记载。

    17、在很小的时候祖父闲我闹腾,经常给我讲一些山海经、龙生九子一类的民间传说的故事,为了让我听故事老实点,其中就有那光吃不拉的貔貅。

    18、《山海经》载,古代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