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是什么意思?

词条 致知

拼音 zhì zhī

注音 ㄓˋ ㄓ

致知是什么意思

致知
基本解释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
国语辞典
致知zhì zhīㄓˋ ㄓ
  1. 推极知识。《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的其它解释

  •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 致知的造句

    1、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王振宇努力想了想后世一些接人待物方面的经验,大致知道该怎么操作。

    3、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

    4、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7、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8、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9、但知识产权庭分散在各地法院,在中国地方差异仍然悬殊的当下,容易导致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尽一致。

    10、其尚致知以穷其理,力行以履其事,穷则淑诸身以及其族,达则淑诸时以其人,庶乎不负故家乔木之称,而实尽乎高山景行之道也!

    1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12、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13、只是,守仁的龙场悟道,用的还是传统的格物致知用语,还点不出“良知”。

    14、“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15、做一个有历史观的时代改革者、有实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慎思笃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说自己摸到了“四个全面”的门道。

    16、棋艺方面,还不错,明道公有机会,不妨切磋切磋,而且,这小子常以知先行后处事,和明道公的那一句致知格物,正是不谋而合。

    17、看着他那胸有成竹的样子,我想他也许已经知道了问题的全部答案,也许已经大致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1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