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什么意思?

词条 韩信(韓信)

拼音 hán xìn

注音 ㄏㄢˊ ㄒㄧㄣˋ

韩信是什么意思

韩信
基本解释
(?-前196)西汉军事家。淮阴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公元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被解除兵权。后被吕后设计诱杀。
-----------------
国语辞典
韩信hán xìnㄏㄢˊ ㄒㄧㄣˋ
  1. 人名。(?~西元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信的其它解释

  • 韩信(-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 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韩信开始进攻楚国,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反被项羽击败。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
  •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之后被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 韩信的造句

    1、但是作协和文化馆那帮文人欲壑难填,对赞助款就好比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2、个七八十万人马盟主帐下无联络营,他以为派出去就成功一半,漫天飞雪,各部被章邯秦兵分割一夜,浑然不知,连小韩信都不如。

    3、韩信萧何的元戎宰相,三剑本出自一人,此人见能者则以剑授之,得天子者自然号令天下,得诸侯者则扶其主君,那得庶人剑的又有何责任?庶人剑,又为何而存?

    4、汉朝的韩信,是咋死的?是因为“私欲膨胀”所致。

    5、那白鹿奔跑如飞,忽隐忽现,韩信张弓搭箭,奋力射去,正中白鹿。

    6、要靠高端的技术、人才作支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在成都高新区。

    7、于是乎,屈原从汩罗中爬上来又跳下去;项羽自刎更是免费表演,随处可见;韩信干脆赖在胯下讨生活,何其悲哉!想我堂堂五千年历史,都不够后来人习作用例了。

    8、韩信南郑之亡卒,淮阴之怯夫,汉高归之以谋。

    9、适应环境就要委屈自己,甚至要伪装。小环境不适应,将来社会大环境就无法生存。大丈夫能曲能伸,想想韩信。达到目的才是根本,耽误自己不是聪明人。

    10、忍受了胯下之辱的韩信才会成长为一代军事家、文学家,而不能包羞忍耻的项羽才会自刎乌江。

    11、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

    12、然则袁红侠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谓英雄不惧出身低,她所要的,并非这些人的武力,而是千金买骨罢了。

    13、韩信曾经从别人胯下钻过,后来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再到后来投到刘邦手下成为大将,韩信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邦肯给他施展才能的平台

    14、黄兴才到武昌的时候,大家都把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黎元洪还特地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例子,搭了拜将台给他升帐。

    15、此韩信一现身,原本狐疑不定的众汉兵便如找到了主心骨,顿时士气猛涨。

    16、而*茶艺中的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等将历史故事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也非常吸引外国学生。

    17、他注视着前面无赖的丑恶嘴脸,眼神淡然。纵使耳边人们的嘲弄、侮辱多么刺耳,他手中剑仍没有出鞘,而是默默跪下,从无赖胯下钻过。他便是那统帅千军万马的刘邦的三将之——韩信

    18、昔日汉高祖刘邦的发祥地,汉高祖曾在此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