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jiàn

讽谏


拼音fěng jiàn
注音ㄈㄥˇ ㄐ一ㄢˋ

繁体諷諫

讽谏

词语解释

讽谏[ fěng jiàn ]

⒈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 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故 楚 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而 邓肃 进诗,讽諫花石, 京 欲罪之。”
清 彭邦鼎 《闲处光阴》卷上:“《鸳鸯于飞》诗, 管东溟 曰:‘刺 幽王 也。’二章一反一正,以为讽諫。”
艾纳 《新事旧编》:“我国 战国 时代有一个 吴国 太子讽谏其父 吴王 夫差 的故事。”

国语辞典

讽谏[ fèng jiàn ]

⒈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

《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优孟传》:「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晋·陶渊明〈闲情赋·序〉:「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直谏

分字解释


※ "讽谏"的意思解释、讽谏是什么意思由多多查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而此种句式的语境也由起初的无奈、愤懑、挖苦、嘲笑升级为焦虑、质疑、批评、讽谏,越来越多地切中时弊、击中社会软肋。

2.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知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3.中国传统文论中有所谓“变风变雅”“美刺”“讽喻”“讽谏”“不平则鸣”等等主张,就是在主张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