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治体


拼音zhì tǐ
注音ㄓˋ ㄊ一ˇ

繁体治體

治体

词语解释

治体[ zhì tǐ ]

⒈  治国的纲领、要旨。

⒉  政治法度。

⒊  指规范的文体。

引证解释

⒈  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
《周书·王褒传》:“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⒉  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孔融 之守 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⒊  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分字解释


※ "治体"的意思解释、治体是什么意思由多多查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黎巴嫩破裂的政治体系和突如其来的宗派主义流血的历史使其名正言顺的排在了43名,在阿拉伯国家中排第15。

3.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风险,如何根据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历史背景,人文民俗而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体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4.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5.与此同时,我们既嗜读又好色,既笃信精英管理又崇尚无政府主义。在我们看来,一切政治体系和社会体制都是腐朽的,可是,除了追求混沌的享乐,我们一概拒绝考虑别的选项。

6.同时明代在户部的用人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户部尚书任职的短暂以及他们大多不得善终的结局,也暴露出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